媽媽!我討厭妳!|與3歲孩子的薩提爾對話 Part. 1
「走開!我討厭妳!我不要媽媽!!」
下課後吃完點心,童童就會這麼對媽媽說
甚至,還會說出「我不要妳來接我了!」這種話
「唉...又來了...」
從後照鏡看著她們
劍拔怒張的氣氛,讓我壓力也很大
媽媽心裡肯定很生氣、很受傷
而童童,兇完媽媽
轉頭又開開心心的跟我講話
已經兩個星期放學都是這樣的狀況
不論我們怎麼問,她都說
「沒有啊~」或是「不知道耶~」
這,正是 #打岔 的應對姿態 (註1)
但其他時候,跟太太相處又都很正常
一樣玩玩具、講故事、有說有笑
到底發生什麼事?
昨天,一如往常
上車吼了媽媽
下車開始「放學症候群」的爆哭
以往,爆哭完之後的心情都是愉悅的
跟媽媽的相處狀況也會恢復正常
但,昨天不是
哭完之後,媽媽幫她準備維他命吃
她竟然大叫「不要!」
媽媽愣住了!
但童童沒有,手就直接伸過去想自己拿維他命
媽媽很迅速的把罐子拿開
我在旁邊看了一把冷汗
「童童」
「我想好好跟妳聊一聊」媽媽很平靜地說
「我不要!!!!!」童童大叫
我瞬間覺察到,童童的叫,不是生氣
而是畏懼
她的不要,不像想要衝撞媽媽
而是逃離媽媽的感覺
#她畏懼媽媽
太太也有感受到,這不尋常的舉動
她沒有生氣,靜靜地站在那邊
👱🏻♀️「童童,媽媽只是想跟妳聊聊」
👧🏻「不要」
👱🏻♂️「妳,是害怕嗎?」
👧🏻「恩」
👱🏻♂️「那我陪妳跟媽媽聊聊」
👧🏻「好 我想要你陪」
👱🏻♂️「我們去客廳吧」
於是,我們三個開始了
我們家第一次有效的 #薩提爾對話(註2)
媽媽因為懷孕的關係,坐在沙發上
童童背對媽媽,坐在媽媽前面的地上
我則坐在童童前面
一坐下來,童童瞪大眼睛看著我
好像以為這是某種遊戲,她先開口了
👧🏻「你說啊!」
👱🏻♂️「阿?我先說?」
我只是陪妳跟媽媽對話呀
👱🏻♂️「好,妳現在有生氣嗎?」
👧🏻「沒有」
👱🏻♂️「那妳還會害怕嗎?」
👧🏻「恩」
👱🏻♂️「妳是害怕媽媽嗎?」
👧🏻「對」
👱🏻♂️「媽媽生氣讓妳害怕嗎?」
👧🏻「對」
講到這,我抬頭看了看媽媽
跟她示意一下,這裡要換妳了
👱🏻♀️「童童」
👧🏻「……」
👱🏻♀️「妳很害怕媽媽嗎?」
👧🏻「我討厭妳的行為」
👱🏻♀️「什麼行為?」
👧🏻「……」
👱🏻♀️「因為媽媽生氣嗎?」
👧🏻「因為 我哭哭 剛剛 我害怕 妳生氣 我不好 」
我們終於懂了她所有行為的原因
因為童童「放學症候群」的哭,她害怕媽媽會生氣
所以一直叫媽媽走開,是因為知道自己快哭了
怕被媽媽罵,所以不想跟媽媽接觸
不要來找我,這樣我哭,就不會被媽媽罵了
「因為妳哭,妳覺得我會生氣,是嗎?」
媽媽跟她核對這件事
👧🏻「恩」
👱🏻♀️「好,媽媽知道了」
👱🏻♀️「媽媽以後會注意這件事,好嗎?」
👧🏻「好」
👱🏻♀️「如果以後媽媽生氣,妳提醒媽媽好嗎?妳可以說,媽媽妳生氣了!」
👧🏻「不要啦~~」
👱🏻♀️「對不起」
媽媽一說完,童童就跟媽媽一個大抱抱
但是,這件事情還沒解決
我們透過薩提爾的對話,找到童童的 #冰山(註3)
也就是這兩個星期連續對媽媽咆哮的「真正原因」
她生氣的背後,其實是害怕
因此接下來,我們要開始針對這個害怕
做一些事情,讓她跟媽媽重新修復關係
#未完待續
(註1) 打岔:會以逃避的心態去面對問題,忽略自己的感受,也忽略他人的感受。
(註2) 薩提爾的對話:一種心理諮商的對話模式。可以透過對話,了解對方的感受與發現隱藏在內心的真實樣貌。
(註3) 冰山:薩提爾認為,人就像冰山。大部份看到的都只是表面行為,有很多是隱藏在冰山中是我們無法覺察到的,唯有對過對話,才能發現。